www.ldrkzj.cn 设为首页| 关于网站| 网站地图| 收藏本站
 查看农历
网站搜索·SEARCH
首页 > 专家在线解答
市民对话一把手:北京市城市管理委谈“加强垃圾分类 促进生活垃圾减量”
作者:      来源:首都之窗      发布时间:2020-09-03     


    主持人:各位听友、各位观众、各位网友,大家好!您现在收听收看的是由北京市政协提案委员会、北京市政务服务管理局联合主办的“市民对话一把手·提案办理面对面”直播访谈节目,各位好,我是主持人陆放。我们搭建的是一个全媒体的传播平台,您可以通过北京城市广播、BTV新闻频道、新华网、新华社客户端、北京日报客户端、新京报客户端、首都之窗、北京发布、北京时间、听听FM收听收看我们的节目。

    今天这一期的主题是加强垃圾分类,促进生活垃圾减量。首先为大家介绍一下来到现场的两位政协委员,坐在我身旁的是郝金明委员,您好。

    郝金明:大家好,各位朋友好,主持人好。

    主持人:我听说您今年的提案是跟垃圾分类有关的。

    郝金明:是的,我今年的提案是“多措并举,有序推进北京市垃圾资源化、减量化分类管理”。

    主持人:另外一位是北京市政协委员,王兰委员。

    主持人好,各位观众、各位听众、各位网友大家好。我的政协提案是“社区践行垃圾分类 建设幸福美丽家园”。

    主持人:欢迎二位的到来。今天我们还邀请到了6位现场观摩的市民代表和模拟政协的学生代表,欢迎各位的到来!

    主持人:现在我为大家介绍一下,今天做客演播室的我们政府部门的一把手是北京市城市管理委员会主任孙新军,欢迎您孙主任。

    孙新军:主持人好,两位委员好,观众朋友们大家好,很高兴来到演播室就垃圾分类这个滚烫的话题和大家共同协商交流,我相信你们的提案和建议将成为我们工作的有力支持。

    主持人:确实是一个滚烫的话题,也是北京市全面展开的非常火热的一项工作,涉及到每一个家庭,每一个人。今天我们主题是垃圾分类,其实北京早在2000年就开展了垃圾分类试点工作,是国内第一个以立法形式规范垃圾处理的城市,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入,首都垃圾分类也迎来“提档升级”的新契机。今年5月1日,新版《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开始实施,到如今已经过去三月有余。而这100多天,工作开展怎么样,疫情期间压力大不大?

    孙新军:压力非常大。尤其是开始心急如焚,普遍推行生活垃圾分类,是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亲自部署、着力推动的“关键小事”,也是生态文明建设、市民素质提升的“关键大事”,是小中见大。新版《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的实施,正好与疫情撞个正着,全市的精力都在疫情防控上。我们犹豫过,但是市委市政府决心坚定,要推进分类不动摇,我们就要硬着头皮冲上去了。

    在疫情防控的背景下,北京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低调亮相、平稳开局,但逐步拧扣、爬坡升温。可以说低开高走。我们坚持稳扎稳打,步步深入,不断扩大战果,这就是北京的节奏和策略。

    从动员会到实施只有六天的准备时间,但是经过三个月的努力,知晓率、参与率、精投率“三率”不断上升,家庭厨余垃圾分出量每天都在增加,我们的信心也每天都在加固。

    主持人:疫情期间难免会受到一些影响,压力非常大,但是上下一心,排除万难做了很多的工作,您说了低开高走,具体有哪些指标在高走,通过一个短片了解一下。

    主持人:在抗疫的同时能取得这样的六升两降的成绩来之不易,刚才看到的是一组组数据,背后有什么含义,您具体再给我们解读一下?

    孙新军:好,我为大家解读一下这些数据。

    首先是家庭厨余垃圾分出数量和质量。我们说,垃圾分类的第一步就是把厨余垃圾从生活垃圾里分出来,所以在现阶段,这两个指标是垃圾分类效果最直接的体现,也是垃圾分类总体进展的体现。原计划,是到8月底,家庭厨余日分出量要到2000吨,但是在7月底,就提前完成了。昨天日分出量已经到了3200吨,出现了“量、质”齐升的良好态势。为了提升这个指标,各区重点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增分子,就是增加家庭厨余垃圾分出量。二是减分母,就是可回收物应收尽收,减少其他垃圾产生量。双管齐下,保证了家庭厨余分出率的提升。

    第二是桶站设置达标率、值守率、动员覆盖率。这三个指标体现的是“基础中的基础”,考察的是各区的基础工作。宣传动员到位,居民才能“想分类”、“会分类”;桶站配置到位,居民才能分类投放;值守到位,才能监督到位。各区都进行了生动实践,比如说,东城区对桶站实施逐一编码,绘制了点位图,公示相关信息,推进精细化管理。西城区发挥民主议事协商会的作用,讨论以后封闭了楼内垃圾间,实现垃圾桶下楼,改变了多年的垃圾投放习惯。海淀区引进垃圾桶“身份证”芯片,收运车辆能自动读取小区名称、相关责任主体信息,还设置了垃圾桶清洗站。平谷区在壮大桶前值守方面积极采取了很好的措施,制定分时段轮值表,实现规定时间不断岗,做法比较务实、有效。

    第三,就是执法检查率。从《条例》实施开始,我们就以问题为导向,一方面督导检查,每天分10组进行抽查,同时再结合视频巡查、行业自查等“6查”工作大法,主要检查的就是刚才提到的桶站配备、值守人员,厨余质量等等这些基本情况。另一方面是执法检查。城管执法局还是以混投、混装混运问题检查为主。这两种方式相结合,就摸清了情况、锁定了问题,进而督促整改。经过这几个月的努力,发现的问题率都在下降,说明全社会都在落实条例、积极履责。

    主持人:我也了解到这几个指标的重要性,其实两位政协委员在实际调研过程中也有切身的感受,直观的感受是什么?

    王兰:确实是孙主任说的,调研中能感觉到垃圾分类已经深入人心,几个月来,老百姓的心态和行动都有非常大的变化。

    主持人:您呢?

    郝金明:我的感受跟王委员基本一致,我身边有不少人也是从最初的懵懵懂懂到现在开始自发能践行垃圾分类了,自觉去做这件事,我感觉垃圾分类这个大趋势是不可以改变的。

    主持人:大势所趋。

    郝金明:大势所趋。

    主持人:通过100多天人们的意识和行动都在往积极的方向发展,但是实际操作过程中,确实会发现有很多的实际困难。

    郝金明:是有困难的。您想,北京是一个常住人口2000多万人这么大的一个城市,每天产生的垃圾量非常大,光朝阳区产生量,我去调研就每天7000吨,这是多少?是十几层楼高的一座山。所以我觉得孙主任,您有什么高招面对这么难的问题?

    孙新军:垃圾要减量,把它尽量分开,量就下来了。北京的垃圾分类我们总结了一下有六个特点。

    一是两个条例同时推出。在《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推行的同时,《北京市物业管理条例》也推行了。物业作为社区垃圾分类的管理责任人,承担了重要的使命和责任。所以物业条例对垃圾条例是一个加持。

    二是两个常态并驾齐驱。一个是疫情防控的常态化,另一个是垃圾分类的常态化。这两个常态,都需要一段时间的战时机制,我们成立了指挥部,基础奠定后,再慢慢转向平时机制。我们做了很好的结合,尤其是借势疫情期间,人们在痛定思痛以后养成的良好的卫生习惯,另外还有一支久经锻炼的防控队伍,这两者极大地帮助了我们的垃圾分类。

    第三,坚持服务端发力。把服务摆在管理之前。把困难留给自己,给老百姓更多的方便。也就是我要搭好台,再请人来唱戏,我们还采取了一些柔性手段,包括破袋、定时定点、撤桶并站方面广泛征求意见,不搞一刀切。

    第四,理性分类,因地制宜。尽量不把垃圾分类搞得高不可攀,降低分类门槛,减少分类困惑。让老百姓很快地加入进来,再由粗分向精分逐渐过渡。

    第五,强调源头治理,重视治本。因为分类本身不减量,关键是要在源头减少产生。资源变成物品,物品用后再回收,也是要成本的。有些成本还很高。所以减少铺张浪费、源头预防最关键,是重中之重。

    郝金明:您说得很对。

    孙新军:还有一个,第六就是问题导向。急症先治。我们对影响垃圾分类水平和推进速度的问题,进行了归类。问题最大的就是社区分类。社区分类的症结就在居民源头分类,源头分类程度取决于压力传导,压力传导不足是由于监督管理不够,它的背后又是倒逼机制没有跟上。现在越来越聚焦到桶前值守上,所以我们要环环解扣,捅开瓶颈,疏通全流程。

    主持人:您说得特别好,特别是垃圾减量,郝委员也是提到了这个。

    郝金明:对,孙主任说的这个,我的提案是建议减少垃圾产生,因为减少总量,我在调研中发现北京每天产生的垃圾太多了,实在是多得没办法。所以,我们应该从源头上减少。

    主持人:您的提案是在两会上吗?

    郝金明:对。

    主持人:是不是把郝委员的意见也融合到实际中了。

    孙新军:对。随着城市发展,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提高,垃圾产生量的增加不可避免,为了做好源头减量,也做了顶层设计,一是围绕农产品的三个环节,推广净菜上市、净菜进场,提升场地的粗加工能力。第二是宾馆饭店不主动提供一次性餐具、洗漱用品,重申了限塑令。第三是电子商务行业,加快实施绿色包装,减量包装,推广原发包装,电子运单,瘦身胶带等措施,纸箱用的时候要采用优化的设计。前不久,习近平总书记对餐饮浪费行为作出重要批示,要求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所以我们在源头减量上也倡导大家在日常生活中适量点餐,光盘行动,杜绝舌尖上的浪费,还有就是理性消费,旧物利用,践行绿色生活。

    主持人:您说的光盘行动,北京市很多的餐馆都推出半份菜,小份菜,吃不完的打包带回家返一个券,我觉得现在的勤俭节约的新风尚在逐渐形成,您说的外卖,我有亲身体会,以往是配餐具的,现在不主动提供,需要加选,你配了在家里有碗筷就是浪费了,我们能把这部分的资源节省下来。无论是垃圾减量还是垃圾分类都是要落实到每个家庭和人身上,我们现场来了市民代表和学生代表,听一听他们的困惑。

    市民代表:您好,我是来自北京师范大学良乡附中的一名学生。在家里经常会和我的父母一起进行垃圾分类。像我就在家里准备了好几个垃圾桶。但是具体到分的时候,有时还是搞不清楚。

    主持人:搞不清楚,我也经常拿着垃圾在垃圾桶前上网查一下。

    孙新军:其实垃圾分类很简单,你只要花几分钟,就能学会。北京现在实行的是垃圾“四分法”,就是把垃圾分成四类:厨余垃圾、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其他垃圾。厨余垃圾顾名思义就是厨房产生的,像菜叶菜头、剩饭剩菜。可回收物就是纸张、玻璃、金属能卖钱的。有害垃圾是对身体和环境有害的,比如说废荧光灯管、水银温度计、过期药品等。这三类除掉就是其他垃圾,比如说保鲜膜、塑料袋、纸巾等等。这里我还想教大家最简单的“分类一招”。

    主持人:一招啊?

    孙新军:一招,你只要把瓜皮菜叶,剩菜剩饭分出来放厨余,其他的搞不懂,举棋不定就放在其他垃圾桶,就能得80分以上了。

    主持人:得80分这么容易吗?

    孙新军:是的。

    主持人:我们现场来做一个测试,有学生代表,准备了道具,两位同学手里有代表垃圾的卡片,贴在磁贴板上,准备好了就开始。1、2、3,开始。现在一位同学先贴。她非常坚决,不加思索的,另一位同学上场了,已经完成了,谢谢你们。她们答的对不对?市民代表里面也有一位垃圾分类指导员李春燕,我们来请她点评一下。

    李春燕:主持人好,大家好。我是来自海淀的市民代表也是垃圾分类指导员,我们来看她们分的对不对。瓜果皮核,大骨头是其他垃圾,玻璃报纸是可回收物,杀虫剂、废药物是有毒有害垃圾。卫生纸、纸巾、污染的纸杯,大骨头都是其他垃圾。

    主持人:她们答错了一个,可以得多少分?

    李春燕:对,95分。

    主持人:我觉得她们真挺棒的,我都达不到这个程度。

    主持人:既然有垃圾分类指导员在现场真的很好,一旦有什么错误在现场纠正,下次就能打100分了。垃圾分类指导员的工作非常重要。

    郝金明:是的。我觉得垃圾分类指导员的工作真的很重要,因为我在调研中发现有的事弄不清楚,知识不清的话,咱们相关的培训得跟上,给我们提出来加强对公众宣传和引导。

    主持人:是,您提出的这个问题,之前您进行了调研是吧,咱们通过一个小片来了解一下。

    主持人:现在这个问题,很多小区也没有垃圾分类指导员,我们小区没有见到过,这个问题怎么解决?

    孙新军:您说的有一定的普遍性。

    老百姓反映的分类知识比较模糊的情况,我们一个是加大宣传力度,不仅仅是氛围的营造和意识的宣传,还要加强知识传播和普及。

    今年以来,因为疫情的突袭,我们在“入户”面对面宣传上确实受到了一些影响。于是我们调整了宣传方式,主攻“线上”,一方面是制作了垃圾分类的电视节目,还利用视频直播方式宣传条例、讲解知识,为中小学生录制垃圾分类《空中课堂》,另一方面上线了微信小程序“垃分宝典”,帮助大家答疑解惑。各种分类小游戏也可以让大家轻松学习。

    此外,我们还制作了垃圾分类海报、挂图,贴到垃圾桶站周边,让大家下楼扔垃圾的时候就能“一目了然”,我也希望大家扔垃圾的时候停下来,看一看,也就能学一学。

    主持人:我就在用“垃分宝典”,特别好,你实在不知道该怎么表述的话,拍张照片自动识别。

    王兰:孙主任,现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社会各界积极复工复产,我们线下宣传是不是有相应的计划?

    孙新军:是的。我们本来计划疫情相对稳定的时候,各区都要逐步开启“敲门”、“入户”的一对一上门讲解,最终做到全覆盖。

    我们也会抓住一切能和大家“面对面”的机会做好宣传,比如进社区、进学校、进单位开展宣讲,在疫情卡口宣传垃圾分类。特别是抓住大家下楼扔垃圾的机会,分类指导员、志愿者会在一旁及时“纠错”、现场教学,相信大家很快就能熟练掌握分类知识了。

    主持人:确实像刚才这位大姐现场指导我们一下就知道了,大棒骨应该扔哪儿,方法很好。现在北京全市有多少这样的指导员,够不够用?

    孙新军:目前我们大概有2万多名垃圾分类指导员。

    大家可别小看这些指导员,在垃圾分类推行初期,市民还没有完全掌握分类知识、养成分类习惯的时候,就是靠着这些指导员,把好精准分类、源头分类的第一关。可以说,他们的专业度、责任心,直接关系着垃圾分类工作的成果。刚才我也提到了,三个月以来,厨余垃圾分出的质量和数量一直在稳步提升,这里面,垃圾分类指导员的贡献和他们的辛勤劳动功不可没。

    不过相对于近10万个桶站来说,2万的“专职指导员”还是不够,所以一部分固定值守,大部分是流动值守,巡回值守,退而求其次,需要有各种形式的补充。因此我也呼吁大家都来做“编外”指导员。比如党员回社区“双报到”,学生暑期和周末社会实践活动,还有各类志愿者都可以加入“临时指导员”的队伍。哪怕一周一小时,两小时。当然,我们也特别提倡,社区居民轮流“站岗”,互帮互学。

    主持人:这也是挺有意思的一个体验。您提到2万名指导员,10万个桶站,这个缺口还是挺大的,也倡议大家能补充到队伍中来,用您的知识带动身边的街坊邻里和朋友一起养成新的习惯,这是挺有意义的事。

    郝金明:是,我也想说调研中有个指导员的事情非常感动,寒冷的冬天,东花市小区的指导员指导别人垃圾分类的时候,有的人语言不是特别尊重,说你什么闲得没事干了。

    主持人:嫌麻烦了。

    郝金明:嫌麻烦了,后来指导员告诉我说,他们早上起来上班急,不爱细分,我说这么说你你就听着?说吧,只要把垃圾分类了,说我就说我吧。我当时特别感动,能够忍着这种不敬的语言,同时忍着寒冷,那天他的手还感染了,弄垃圾弄的,老用酒精洗,这件事特别感动我,我希望每一个市民行动起来,都能成为指导员工作的状态,那我们的垃圾分类就会做的越来越好。

    主持人:也很感动我,就像孙主任说的专业度和责任心,您说的指导员特别体现了责任心,不计个人的利益得失,体现了奉献。王委员有什么感受?

    王兰:我特别理解郝委员的心情,我在生活中也遇到类似的事情,调研中发现有一些小区居民等指导员走了才扔,这里就容易出现混装,这个过程中会发现有一些小区,还有混装混运的情况。

    主持人:就您反映的情况我们记者进行了实地走访,我们来看看。

    主持人:孙主任您看,问题来了,这样的情况在全市出现得多吗?

    孙新军:我可以说王兰委员的调研刚好曝露了两个普遍的问题,一个是混投的问题,另一个是混装混运的问题,这三混给我们的工作造成很大的干扰。从垃圾分类一百天实施情况来看,居民分不好是一个方面,还有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混装混运,它更会挫伤居民分类的积极性,让大家感觉到前功尽弃,破坏我们的相互信任,这是非常要命的。所以我们执法检查中一直坚持刀刃向内,把“混装混运”作为执法重点。全市执法部门已经查处了99起混装混运行为,有部分企业是多次违法、“屡教不改”,按我们的规定,要从严从重处罚。

    要彻底解决混装混运问题,一是靠责任落实、二是靠机制倒逼,第三就是要严格执法,这个执法是托底的。

    首先,要落实十类生活垃圾分类管理责任人的主体责任。比如小区物业,你要把4类垃圾桶配齐,跟企业签订运输合同,用合同来约束运输行为,还要指导居民分类投放,这都是必须要做的基础工作,也是我们要检查的基本科目。

    其次,实施不合格不收运,形成倒逼。小区分类不合格,运输企业可以拒收;运输企业如果收运不合格的垃圾到处理设施,处理设施可以退回,“逆流而上”,下个环节必须制约上个环节,也就是下一环节可以对上一环节说“不”。实际上,这个机制已经开始起作用了。比如说通州区有个小区,厨余垃圾分类效果不好,结果收运单位连续3天拒收,大夏天的,西瓜皮很快就臭了。物业也坐不住了,老百姓也坐不住了,物业就趁机开始挨家挨户向居民宣传分类知识,重新规划小区里的垃圾桶站,还派了保洁员在桶前值守。短短两周,这个小区就从垃圾分类的“差等生”变成了“优等生”。

    主持人:我再给您举个例子,我们小区晚上9点我去扔垃圾,我发现社区里面的垃圾收运人员还在弄,一大摊垃圾,我说怎么这么晚还在弄?说就是因为没有分好,拿去垃圾站退回来了,最终还是要倒逼居民自觉,自己上点心,别人也就少遭点罪。

    孙新军:如果厨余垃圾分类不纯净的话出不了小区,居民偷懒了,物业偷懒不了,我经常看到物业人员含着眼泪在二次分类,要有同理心应该把垃圾分类做好。

    主持人:一旦有了触动,大家都会自觉的。

    孙新军:借助节目咱们传播出去,大家支持物业人员,减少他们的辛勤劳动。讲到混装混运,最后一条还是要严格执法。《条例》已经明确规定,混装混运属于违法行为,不是小错,是大错,对违法的单位和企业坚决予以严打、高限处罚,形成高压态势,这些我们绝不手软。

    反过来我也想说,有些运输企业也有苦衷,居民源头分类效果不好,你说他们收不收?我经常说,垃圾分类这项工作“不参与就是反对,不认真就是破坏”,没有中间路线可走,除非你不产生垃圾,大家都分得好好的,你“啪”的一声把杂物扔进去了,一桶厨余垃圾就让你给废了。厨余垃圾桶超过10%的其他垃圾就废掉了,只有源头分好类,分类运输才有意义,否则就是形式主义。

    主持人:所以说个人还是要提高自觉性。现场来了市民代表,有没有问题要问孙主任?

    市民代表:孙主任您好,我的问题是天热了厨余垃圾时间长了会变味,但是投厨余垃圾的时候,社区要求我们破袋,很快臭味会出来,会弄脏手,您有没有什么好的方法?

    孙新军:破袋是目前争议比较大的,也是大家非常关心的一个问题。厨余垃圾要不要破袋,从末端处理来看,破袋肯定比不破袋好。上海就是全部破袋,破袋能减轻末端压力,防止像塑料袋和其他东西缠绕在刀上、转轴上,破坏设备运行和设备本身。另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如果不破袋,没法检查厨余垃圾分出质量,看不出有没有杂物。如果里面混了砖头,容易引起严重的事故。但是破袋也确实增加了一些麻烦,为了解这个题儿,很多社区因地制宜,采取了一些便民措施,比如制作了破袋神器。

    主持人:您说的这个破袋神器,我们也很想知道到底长什么样,通过一个小片来了解一下。

    主持人:真是办法比困难多,这破袋神器多好用,一刮抖落一下就掉下去了。还有其他方法吗?

    孙新军:不怕不知道,就怕想不到,有时候窗户纸一捅就破。减少了不便,保证了投放的卫生。我们也想了很多,有的社区在垃圾桶旁边设置了“洗手处”,有的小区提供洗手液或是消毒酒精,有的小区由指导员协助居民掀桶盖,就服务到位了、让居民“裸投”垃圾。有一些有条件的社区发给居民“户分桶”,你拿着桶往里一倒,再把桶拿回去,我们也在研发除臭的药品,慢慢破解难题。每天直接把桶交回垃圾驿站就可以了。

    王兰:孙主任说的这些我也看到了,有的小区给垃圾桶装了绳,拽着绳垃圾就投进去了,更简单,可以更方便了。另外我在调研中看到一件事,我们北京市垃圾车好像有很大的变化,孙主任。

    主持人:到底有什么变化,我们通过一个小片了解一下。

    主持人:现在这些车都还挺漂亮美观的。

    孙新军:不光是垃圾车,我们对分类驿站、垃圾桶站、垃圾楼都做了外观上的整体升级设计,统一了色调风格和外观形象。

    统一logo以后,不仅在视觉上让大家觉得眼前一亮,改变了垃圾处理就是“脏乱差”的老印象,也让我们扔垃圾、运输垃圾,有了仪式感,更像街头行为艺术。当然也愿意去投了。当然最重要的作用还在于便于监督。特别是垃圾运输车变装后,颜色抢眼、简约大气,居民一眼就能看到,如果厨余的绿桶上了“灰车”,那肯定就是“混装混运”,第一时间就可以举报。

    主持人:刚才咱们看到的五种颜色的车,还有一个橘色的车,是干嘛的?

    孙新军:那是大件垃圾的运输车。

    主持人:日常的车都知道投到那四个桶里面,像这种沙发、旧柜子该怎么扔?

    孙新军:大件垃圾确实是比较困难,社区反映垃圾乱堆乱放,很多是指大件垃圾,或者有一部分是装修垃圾,因为堆得杂乱,时间比较久,所以居民通过12345热线反映的也比较多。而且无法直接投到垃圾桶里面,整体性很强,需要拆分、拆解或者是其他方式才能再次处理。所以,一方面,我们要求各个街道、社区要设置专门的废旧家具等大件垃圾投放暂存点,告知大家投放的具体位置,不能乱扔。同时,为了保证投放环境秩序,要设定专门区域,或者设置围挡,避免对周围环境和居民出行产生影响。

    另一方面,为了便于资源化利用,具备条件的街道还可以把大件垃圾做简单拆解处理,或者直接资源化就地处理。各区至少设置一处集中拆解处置中心,避免对居民出行和街区环境造成影响。

    在体系建设和拆解处理方面,或者是集约化就地处理,我们已经要求各个区设置一处集中化处置中心。

    王兰:您提到的厨余垃圾分出量越来越大,后端的处理设施能得到有效的处理吗?

    孙新军:目前没有问题,大家担心厨余垃圾越分越多,后端如果跟不上,分还不如不分。北京的垃圾处理能力相对比较宽松,我们有44座处理设施,总设计能力是每天处理3.2万吨,焚烧场11座,处理能力是1.67万吨每天,生化设施23座,日处理能力达到达8130吨,这里面包括餐饮单位厨余垃圾日处理能力2380吨,家庭厨余垃圾日处理能力5750吨,刚才提到家庭厨余垃圾越来越多,刚才说刚刚突破3000吨,从这个数据可以看出来,是完全能满足处理需求的。

    我们也鼓励小区、饭店、食堂、批发市场,配置就地处理设备。比如海淀区二里庄社区设置了厨余垃圾就地处理机,居民产生的厨余垃圾可以就地堆肥,肥料可以送给居民养花。农村地区像门头沟妙峰山陈家庄村用厨余垃圾养殖药用蚯蚓,不仅解决了厨余垃圾处理和外运问题,还增加了农民收入。国家各部委,大专院校,使用就地处理的设施越来越多,极大的缓解了压力。

    北京市的垃圾处理设施也应用了很多新科技、新工艺,在管理上和操作上,都很现代化。鲁家山循环经济基地就是一个典型代表。

    主持人:您说的鲁家山循环经济园也想看看,我们的记者刘欣正在那边,我们来连线她,刘欣你好,跟我们说说吧。

    刘欣:好的主持人,我位于鲁家山的垃圾焚烧厂,从玻璃木墙看下去可以看到垃圾池里面的垃圾,像抓娃娃机一样的巨型的垃圾扔到焚烧炉里焚烧,怎么处理,问一下今天的讲解员。

    讲解员:您好,欢迎大家来参观。我们整个一个项目年处理垃圾大概在100万吨左右,日处理在3000吨,垃圾产生1.8亿度左右的电量,由垃圾车进行运输,先称重卸入到面前的垃圾池,长57米,宽27米,高33.5米,放3万吨左右的垃圾,之后会由面前的垃圾抓斗到焚烧炉内焚烧,最低温度不会低于850度,为的是分解其中的二恶英。对所产生的热能进行收集,到气能发电机中进行发电,焚烧的垃圾会产生一部分的炉渣,有3%的黑色金属,千分之三到六的有色金属和贵重金属,直接利用到生活中去。现在看到的垃圾,发酵5到7天是为了把里面的水沥出去,经过生化处理来达到60%左右的一个中水,可以直接利用到厂区,让所有的垃圾进行无害化、资源化处置,再次利用。

    刘欣:根据我的了解,鲁家山垃圾焚烧厂每年处理北京市九分之一的其他垃圾,满足20万户三口之家一年的用电量。

    主持人:谢谢刘欣的现场报道,由此看到循环经济带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咱们说源头减量的问题,其实我觉得可回收物的充分再利用也是减量,下一步有没有什么计划?

    孙新军:你说的很对,可回收就是减量,是对资源的节约,是确保对过度使用资源的补偿。促进可回收物的应分尽分,应收尽收,既能够减少垃圾处理量,也是资源化利用的重要方面。目前,全市正在经营的回收站点大约有1000多个,分布在全市16个区,回收品种基本覆盖了居民日常生活的主要方面,包括废纸、玻璃、塑料、金属、电子废弃物这五大类。随着“互联网+”新技术应用的影响,原来印象中“收破烂的”、回收大军、“低小散”的回收网点,都在逐渐减少。有规模、有技术的企业进入市场,提高了回收效率。

    下一步我们还要规范管理。

    第一,构建可回收物收运体系。我们要求每个居住小区至少应设置一处可回收物收集点。老百姓要卖可回收物的时候有地方卖,或者是送的时候有地方送,各街道要设置可回收物中转点,各区设置区域分拣中心。

    第二,加快配套政策制定。鼓励、吸引市场化、专业化、网络化运营的社会力量参与。让愿意参与、有能力参与、规范参与垃圾分类企业“进得来、收得着、出得去”,最终达到方便群众、资源循环的目的。回收物走了,其他垃圾就少了,处理量就降下来了。

    主持人:我特别想了解垃圾分类开展一百多天了,您刚才说压力很大,但是我们还是要把工作做好,您总体是什么感受,能总结几句吗?

    孙新军:只要大家共同参与,多难的事也不会太难,我想说几句话,我们这个赖以生存的地球不是祖宗传下来,是从子孙后代那里借来的,当我们还给他们的时候不能千疮百孔、支离破碎,尤其是不能除了钢筋水泥就是一地垃圾,这才是最大的伦理。就垃圾分类和减量而言不是要不要干,而是别无选择,我听到最多的就是我分了一次,看到别人没分,我也不分了。可是你有没有想过,别人看到你没分,他也不分了。希望通过节目大家能做到,我先分,大家一起分。我们的口号就是“垃圾分类,我们一起来”。

    主持人: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口号,我也算市民代表,我的感觉垃圾分类这件事刚开始做有一些不适应,觉得不太习惯,但是一个习惯的养成其实也需要21天,一旦养成这样的习惯之后一切顺其自然,在访谈中让我触动的是一定要想到后期的处理工人,他们付出了很多的辛劳,想到这一点的时候,咱们是不是可以多上点心,让他们少费点心,这个事早晚要做,晚做不如早做。非常感谢今天孙主任作客演播室,感谢两位政协委员,感谢市民代表和学生代表的参与,感谢观众朋友和听众朋友的守候。明天要做客演播室的是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局长徐熙,敬请关注。

 

推荐给朋友:
最关注的栏目
·生育服务证
·《工作居住证》办理
·海英信箱
·关于网站
·友情链接
·出租房屋政策
精品图片推荐
最关注的文章
·到陶然亭公园夜赏海棠 ...
·留学疑惑可一站式解决
·医保一年花多少 两种途...
·春天的列车看风景 山上...
·工信部披露一批仿冒“国...
·去香山“赏红”请先预约
·中山公园 郁金香特色品...
·八宝山地区增开多个停车场
北京市东城公安分局 版权所有 网站内所有内容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1499号  京ICP备:1001630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