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ldrkzj.cn 设为首页| 关于网站| 网站地图| 收藏本站
 查看农历
网站搜索·SEARCH
首页 > 专家在线解答
市民对话一把手:北京市卫生健康委谈“加强首都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建设”
作者:      来源:首都之窗      发布时间:2020-08-20     


    主持人(白琳):各位听友、各位观众、各位网友,大家好!您现在收听收看的是由北京市政协提案委员会、北京市政务服务管理局联合主办的“市民对话一把手·提案办理面对面”直播节目,各位好,我是主持人白琳。我们搭建的是全媒体的传播平台,您可以通过北京城市广播、BTV新闻频道、新华网、首都之窗、北京发布、北京时间收听收看我们的节目。

    今天这一期的直播主题是加强首都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医疗卫生领域一直都是政协委员们关注度比较高的领域,今天我们特别为大家邀请到了两位北京市政协委员,分别为您介绍一下,黄委员您好。

    黄芳:主持人好,各位听友、各位观众、各位网友,大家好!

    主持人:北京市政协委员李海潮。

    李海潮:主持人好,各位听友、各位观众、各位网友,大家好!

    主持人:在今天的演播室里,也特别为大家邀请到了6位现场观摩的市民代表和模拟政协的学生代表,欢迎你们的到来。

    接下来要为大家介绍今天作客演播室的政府部门的一把手,他是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员会主任雷海潮,您好雷主任。

    雷海潮:各位朋友大家晚上好,非常高兴有机会跟大家进行交流探讨。

    主持人:2020年因为新冠肺炎是不平凡的一年,相信每一个人有自己的所思所感,节目一开始请雷主任介绍北京的疫情有什么特点,尤其是经历了八个多月的疫情抗击,您有什么样的感想?

    雷海潮:北京新冠肺炎疫情从1月19日发现第一例病例,到现在已经有七个多月的时间了。这七个多月的时间非常不平凡,医疗卫生工作人员,可爱的市民群众,勇于担当的政府部门都做了大量具体细致的工作。简单来说,在过去的七个多月的时间里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国内疫情对北京的输入,引发的北京病例的传播。从1月19日开始一直持续到2月中下旬。到2月29日,北京出现了第一例的境外输入病例,因为我们是国际的交通枢纽,也是国际交往中心,境外的风吹草动首先反映在北京。境外的已经大概也持续了40多天的时间,差不多到4月中旬。之后迎来了北京疫情方面一个稍微平稳的时期,整个5月份没有病例报告。6月6日,我们把疫情防控级别调整到三级的应急响应,但是6月11日发生了新发地聚集性疫情,有时候我和同事们这样形容北京过去七个多月不平凡的历程。就像是三场球赛,第一场是国内对北京的输入疫情,下半场是境外输入疫情,但是没有想到踢了一个加时赛,6月11日的新发地聚集性疫情。说起来是用球赛来进行比喻,但是过程非常艰难,压力非常大,每一个参与防控的机构部门承担着非常大的责任,大家勇于担当,这半年多的时间非常不平凡。当然,7月20日之后,我们又迎来了北京疫情防控再次调级,从二级响应到三级响应,目前北京疫情整体平稳,趋于良好,这个过程中非常重要的方面,积累了一定的工作经验。另外一个,这三次不同疫情的表现形式也让队伍经受了历练,增长了见识,增强了处置类似新发地聚集性疫情的信心,因为波及范围广,发展迅速,曾经大家有过这样那样的怀疑猜测:能不能防控住,会持续多长时间,会不会波及到全国其他的城市,会不会引发更大的疫情,但是通过全市上下共同努力,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指挥下,全市群众积极参与,医疗卫生系统专业奉献和辛勤劳动,终于迎来了现在一个相对比较平稳,比较安全的这样一段时期。

    主持人:每当我们发布会上看到确诊病例数或者是外来输入病例数降为0的时候,好像从来没有这么为“0”这个数字感到过窃喜,尤其是随着一次次的降级,心情也像坐过山车。从6月11日到7月,新发地聚集性疫情报告的确病例335例,有人说第三阶段是阵地战,成绩如何?我们通过一段小片一起了解一下。

    主持人:我们看到的这组数据展现了新发地聚集性疫情的救治成效,接下来请问一下雷主任,对于新冠肺炎疫情,经历了三场战:遭遇战、阻击战、阵地战,在不同的阶段,对于患者的救治方面有什么不一样?

    雷海潮:我觉得在我们的疫情防控过程中,总书记概括得更加准确:疫情防控就是人民战争,就是总体战、阻击战。在三次不同特点的疫情防控过程中,围绕着医疗救治工作,全社会所关心,牵挂着患者的家庭,他们的朋友、家庭、同事、亲属,在北京的新冠肺炎疫情临床救治过程中坚持了几方面的原则,贯穿到诊疗活动中。

    第一是加强专家会诊。北京的病例诊断是高质量的,我们刚才提到了三个阶段,我们也进行了三个阶段的分析。从病例的发病到确诊时间,这三个不同阶段,都看到每次的时间都在缩短,说明我们临床诊断效率在提升。转入到临床治疗阶段,非常重视各方面多专业的临床专家智慧的汇聚,对重症和危重症病例每天会诊,及时通过查房、监测,把重症患者挑选出来,给他们及时综合性治疗。

    第二是坚持中西医并重。因为对新冠肺炎这样一个新发的疾病来说,其实综合来看没有特别好的西医治疗药物和手段。当然大家经过半年摸索的方式方法也在不断优化,中国老百姓所幸的是我们有两套医学体系,有西方的现代医学体系,也有中国传统的东方医学体系,中医药发挥了关键的作用。高热的患者当西药没有特别好的疗效的情况下用中药的方法。病例的密切接触者中为了防范演变为病例,让大家提前服用中药的饮片。通过中医早期的干预和预防收到了很好的、积极的效果。

    第三方面是北京临床救治过程中坚持了一人一策。从1月19日到现在产生了935例病例,这三个阶段的救治过程中,大家的经验不断积累,我们也逐步感知到及时发现患者病情变化,采取一人一策的临床治疗方案是个性化的,疗效也会更好。因此,我们在临床医师,在护士配置方面,跟一般的疾病比,属于“加强版”。比如说重症病例的救治,一般来说是需要两个护士到三个护士来护理ICU的一个重症病例,但是新冠肺炎加到了四到五个,护理工作扮演了重要的角色。采用这样的策略是党中央提出的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不放弃任何一个努力的机会,让患者早日康复,回到家庭,回到社区,回到他们向往的工作岗位。因为每一个人对于这样一个不幸被传染的患者都是抱有非常强烈的康复念头,我们医务人员的使命和工作就是要尽可能使得他们家庭团聚、团圆。

    主持人:我们一直期待的零感染、零新增,每一个零的背后都是非常多的医务工作者,有西医专家,也有中医的大腕,为大家制定患者的诊疗方案。北京市疾控中心免疫预防所副所长黄芳委员也是亲历者和先行者,现在提起疾控人有这样的说法,说保障全人群的健康,疾控人永远在路上,到底他们经历了怎么样的压力和挑战,还是让我们通过小片一起和黄芳委员了解一下。

    主持人:好的,在这里特别想问一下黄芳委员,小片中那些疾控人是您的同事,经历了这次疫情更像战友,让您评价一下疾控人您最想说什么?

    黄芳:疾控人在平时大家不太熟悉,也就是从这次疫情慢慢走进了大众的视野,得到了很多的赞誉。其实我们疾控系统的人员一直都是这样工作的,时刻准备战争,高度警觉着,疾控人就像三兵:哨兵、工兵、尖兵。哨兵是站岗放哨,有79个传染病和健康危险因素的监测网络,像天眼一样监控着城市健康和安全。工兵就是在平时我们要做好筑牢防控工事,织牢织密网络,形成屏障保护易感人群,发生大的事情,疾控人员到最前线处置疫情,控制蔓延。我算疾控系统的老兵,从2003年经历了SARS,一直到2009年的北京的禽流感还有甲型H1N1流感,还有诺如病毒,重大传染病的防控也让我本人养成了职业的敏感性。比如说武汉的不明原因肺炎就会想到北京应该怎么办。

    主持人:黄芳委员在年初的时候有这样一个提案,呼吁把首都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提到迫切的日程,我们都知道,疫情来的真的是来势汹汹,在这样的情况下,您觉得有哪些问题是需要我们迫切解决的?

    黄芳:其实有很多问题。因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存在一种亏欠状态,而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又是一个需要长期系统谋划,去不断完善,不是一朝一夕完成的。所以要提前,很多问题要提前做。

    我认为目前最迫切的有两个问题:第一是进一步完善监测体系。虽然有79个监测系统,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增强早期预警,早期监测,早期发现的能力。期望完全消除传染病非常困难,但是有能力发现可疑病人,出现新的病原体第一时间发现它,去鉴别它,控制隔离,使得疫情消杀在萌芽状态,就像这次新发地第一个病例就迅速锁定传染源。第二是公共卫生的人才队伍建设。要稳定队伍,提高队伍的能力,所以我认为公共卫生的人才队伍是我们体系建设的重中之重。因为疾控系统的人员有一种特点,学历高,我们实验室95%以上是博士和硕士,他们所干的工作技术性非常强,岗位危险度又大,工作压力大,不能出错,一旦出错会造成更大的影响。这样特点的队伍,但是他们的薪酬待遇很低,与工作重要程度,技术难度远不相称。还有人才培养机制,还有激励机制也是不健全的。比如说大家都讨论高级职称,对博士来说,竞争非常难,因为比例很少。

    主持人:很低。

    黄芳:对。

    主持人:这也是我们看到的问题,包括疾控中心的发展,人才培养,保障机制的建设,这是一个难题,难题交给雷主任,有什么对策?

    雷海潮:难题如果大家共同努力,共同研究也会逐步变成不是那么难的问题。在这次疫情防控中,北京市认真分析了自己有哪些值得肯定的地方,同时在疫情防控当中,也曝露出还有哪些短版、弱项甚至漏洞。所以市委在5月中旬的时候就专门召开了市委全会,来研究如何能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管理的能力,加强体系建设。5月19日,市委市政府专门出台了《关于加强首都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在若干意见当中,就是针对我们现在已经识别的这些困难问题短版和弱项采取一系列的措施,予以加强。明确了到2022年,到十四五末,也就是2025年,以及到2035年在加强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方面的目标,提出了一系列的行动措施。同时,为了克服像刚才黄芳委员提出来的,有疫情的时候大家很重视,但是一旦没有了疫情,特别是对于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不像对医疗工作这样,天天发生疾病,都能得到大家的重视,往往疫情过后对预防工作看得没有那么重。市委市政府为了更好推动《关于加强首都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的落地,专门搞了三年行动计划。从今年到2022年,具体要做哪些重点工作,比如说围绕疾病发现和预防工作,围绕病例临床救治工作,科技和人才保障工作,包括信息化。另外,围绕着法治保障,都设计了一系列的措施。应该说这个文件出台之后,无论从专业范围内还是从公众媒体大家都非常关注,给予了比较高的评价,我们正在组织这两个文件的贯彻实施。刚才黄芳委员提出来的加强症状监测,提高监测预警能力,这正是文件当中所提出来的加强的方向。

    比如说2008年之后北京从疾病报告提升到了症状监测这样一个阶段,刚才黄芳委员讲了有79个疾病监测系统,通过这次新冠肺炎病例的发生发展,我们能够看到,我们的疾病的发现能力还要向前提。前提到什么程度?因为过去一个月的时间里面,媒体也报道了,有十多个地方发现了经过冷链也可能会带来病毒的新的传播途径。如果说我们仅仅是处在对医疗机构病例的发现和监测过程当中,实际上这个时候已经产生了病例,那么我们现在要做的,能不能在2008年奥运会提升能力之后,进行症状监测。比如说还没有诊断为某一传染病,只是有发热、咳嗽等这样的症状再向前提一步,监控什么?监控一些农贸市场,冷链的供应链,物流的状况,重点人群,不是到医疗机构看病的病人,如果是这样,当然要看我们的网能不能设计更加完善,监测的频率是不是足够高,如果能找到这样一个平衡点的话,就能在比较早的时刻发现这些情况。

    主持人:坐在我身边的北京市政协委员,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副院长李海潮,他也是呼吸科的医生,参加了抗击SARS的老兵,也是援鄂医疗队的领队,作为政协委员履职,脚步从来没有停歇,您在推进健康北京建设年度提案办理协商会上作了大会发言,总结了新冠肺炎疫情以来您的所思所想,相信您有很多的想法,对传染病的救治尤其是公共卫生体系建设自己有哪些好的建议?

    李海潮:因为去武汉援鄂抗疫,对武汉的情况了解多一些,因为疫情爆发,很多病人到大医院就诊,造成医疗资源的挤兑和医务人员感染。咱们国家的重要的制度就是分级诊疗,怎么利用社区卫生中心作为哨点,对发热病人进行很好的甄别和分流,通过氧饱和度监测把轻症和重症区别开来,把社区利用起来,科学布局,可能为疫情防控提高一个层级,形成很好的缓冲带,未来这一块对整体防疫能力的提升会起到一定的作用。

    主持人:以前我们经常说的是小病去社区,倡导了这么多年的分级诊疗,他的建议就是怎么样把基层的重大疫情防控的第一道防线这个网真正给它筑牢起来。雷主任,您觉得为了筑牢这个网,接下来有什么事情要抓紧来做?

    雷海潮:李委员的建议也是非常好,都是切中当前要害的。医疗卫生系统有这么几个组成部分,黄芳委员的位置是疾病预防和控制,是在治未病的阶段,发挥预防控制体系和工作人员的作用,相当于探头,相当于疾病的早期的预警功能。但是毕竟我们还会有人得病,有的患者到三级医院去看,二级医院,还有的到社区。特别是北京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比较多,老百姓比较信任,能不能把一二三级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形成良好的配合,是一个整体效能的发挥问题。我们希望不仅仅在三级医院、二级医院的发热门诊把可能的传染病的病人发现出来,我们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也应该有这样的功能。《关于加强首都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提出来,加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发热哨点建设,建设200多个规范性的发热哨点,把社区看病的有可能是传染病的患者能甄别出来,把他们第一时间转诊到三级医院,得到及时诊断和良好的治疗,社区和后续的治疗是支持补充,是不同的功能。

    主持人:有的时候直接奔着三甲医院有专家名医,如果真的是普通症状,真的首诊去社区了,如果是大事,社区医生能甄别吗?

    雷海潮:社区医生是提供全科医疗,世界卫生组织有这样的估计,我们在平时所患的疾病当中大概80%左右都是可以在社区得到诊断和良好治疗的。北京的社区卫生服务总体来说,我们人员的素质和水平能力还是在全国来说处在比较好的水平。所以老百姓应该是可以相信的。从2017年以来,推行医药分开综合改革,2019年是医耗联动综合改革,看到到社区看病的患者和老百姓越来越多,大家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信任度在改善和提升。不可能希望让全科医生解决专科医生的问题,同时专科医生也不可能解决全科医生的问题,两者是合作和互补,比较理想的方式是大家有什么问题,常见病、多发病到社区找自己的全科医生,甄别筛选之后必要的情况下转诊到二级、三级医院,请专科医生处置,这样的流程是比较合理,资源配置也是高效的。很多的国家也是这样的方式来发展它们的卫生体系。任何一个国家仅仅以三级医院作为提供医疗服务的主体力量是不可能在经济上负担得起的。

    主持人:所以分级的诊疗服务和政策赋予的职责未来将有机结合在一起。

    雷海潮:这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主持人:大疫巨灾对城市公共安全的挑战来看,我们目前有一些弱项和短版,甚至是应对疫情中发现的漏洞,怎么及时补漏,在场的政协委员是不是有什么问题也想提给雷主任?

    李海潮:雷主任说了很多的早期发现的问题,这是非常重要的情况。这次新发地的疫情里面有一个人非常著名,就是“西城大爷”,开始有一些误解、负面报道,但是后来大家都感谢他,凭着良好的记忆力。我们知道流调人员也付出了心血,大家仍然要关注早期诊断的问题。未来还有没有一些比方说利用现在的技术,包括大数据的手段把这一块更进一步的强化。

    雷海潮:这一方面是不断提升认识和不断向前推进的。2008年奥运会之后,北京搞了症状监测,当时来说这种理念是先进的。但是从现在来看,症状监测是患者得到医疗机构就诊发现的,仍然存在一个问题,假如患的是传染病,就诊之前往往有那么两天到三天自我医疗,生活在社区和家庭当中的时间。如果是传染病,这两天三天五天的时间足可以传染更多人,因此我们提出来新理念,能不能在健康人群当中开展危险因素的筛选、甄别、监测。从物到人,或者是从环境到人的传播过程当中,或者是之前就能发现危险因素。这样的话,极早发出预警。比如说新发地的疫情总的来说我们表现是非常专业的,也是非常高效的。从第一个病例发现到第二个病例中间我们仅仅用16小时的时间就锁定了新发地牛羊肉综合交易大厅的负一层是可能被污染的环境。刚才提到的“西城大爷”,记忆力是不错,进一步说明的正是我们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流行病学的调查人员帮助他一一回忆了早期的活动过程,再加上手机发达,通过通话付费记录追踪到行动,加上大数据,除了良好的记忆力之外,我强调的是专业人员的专业分析在其中扮演了更加重要的角色。

    主持人:新冠肺炎疫情让我们对疾控系统内部的工作有所认知,包括流调人员,“西城大爷”回忆得起来,可能跟那个人怎么问他是非常重要的,不停追问之下才把他这几天活动的范围,接触了哪些人,去过哪里都一一回忆出来了。黄芳委员是每天从事实验室的检测工作,核酸检测对阻断传播途径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面对大量的检测数据,我们听说疾控中心的检测人员连吃饭睡觉上厕所都面临大的难题,您有没有想和雷主任交流?

    黄芳:是的。好多实验室的人手紧张,为了及时完成工作,他们几乎住在实验室,除了吃饭,然后就是进实验室。实验室做的是技术非常强的实验,对人员设施设备有很高的要求,检测量那么高,使得实验室面临几重考验,人手不够,人员疲劳,涉及到检测步骤,实验人员要发挥智慧,每个环节无缝对接。还有是生物安全,不亚于人员和技术,一旦发生污染整个实验室就报废,核酸检测要停止了,所以几重考验对我们实验室是前所未有的。还有对疾控系统来说,不光要完成大批量的检测,还要完成对市里的医院、第三方检测机构的指导、培训,对他们的结果去复核。这三个部分,疾控、医院和第三方检测的系统是不一样的,平时的质量管理体系不一样,如何使得三方的检验结果互认一致也是一种挑战。所以我想听听雷主任,面对这些挑战对全市之后进一步提高检测能力还有哪些招?

    雷海潮:核酸检测方面北京准备比较早,1月份的时候,17所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都具备了核酸检测能力,1月下旬北京几乎没有报告疑似病例,都能第一时间诊断,意味着17所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是7×24小时工作,就是为了给患者一个阴性或阳性的结果。我们意识到只有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做核酸检测是不够的,1月下旬鼓励三级甲等医院进行准备。2月上旬,10所三级甲等医院首先加入核酸检测队伍中,一直到6月份,核酸检测能力在不断提升,到新发地疫情发生之前,北京能够开展核酸检测的实验室和医疗机构达到了98所,从最初的17所到98所,最初的时候每天做2000到3000份的监测,到6月一天能做10万份的检测,但是新发地疫情发生之后,我们发现10万份的检测能力在平时可以,但是面对巨大人群的核酸筛查量又变得捉襟见肘,现在能开展核酸检测的机构数量北京地区有209所,每天完成的检测量可以在50万份以上。包括疾控中心,实验室的质控中心研究了样本混合检测方法,比如说1:3,1:5摸索到了路径,5份样品混成一个样品检测,意味着我们能完成200多万份的检测量,对维持城市的公共卫生安全是非常重要的保障。

    主持人:我们说不打无准备之战。疫情和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都是息息相关的,那今天来到现场的也有市民代表,他们也有很多话想和雷海潮主任一起来互动和交流,谁已经准备好问题了,可以举手。

    现场观众:首先向台上的医务工作者表示感谢,经过前一段时间的防疫控疫,居民对环境卫生要求的提高,我们在小区里也搞环境卫生,请问雷主任爱国卫生运动对防控传染病有什么作用,今后有什么具体的做法?谢谢。

    雷海潮:感谢市民朋友的提问。爱国卫生运动是我们国家首创和发明的一种群众参与卫生工作的非常有效的方式。说个背后的小故事,中国发明的爱国卫生运动的方式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世界卫生组织授予中国卫生治理方面的突出贡献奖就是给爱国卫生运动的。这是我们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发明的一种群众运动和卫生的专业行动相结合的这样一种新的卫生工作的方式。目的就是为了发动群众,动员群众,组织群众,宣传群众掌握医学科普知识,应用到日常生活中。比如说整洁日常环境中发明了除“四害”,靠群众动手整洁环境,消除“四害”可能给身体健康带来的影响和问题。花钱不多,但是效果很好,所以被国际社会和世界卫生组织广泛称赞,认为是投入不太多,效果非常良好的群众参与卫生工作的方式。

    这次疫情防控过程中,我们认识到只有大家都参与到疫情防控中来,不是少数的专业人员去开展疫情防控工作,效果会更好。所以市委市政府也高度重视爱国卫生运动和疫情防控工作的结合,大家知道,我们整个的疫情防控是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开展的,最初是一个办公室十个工作组,最后新发地疫情发生之后,我们扩展到一个办公室十八个工作组,所以方方面面的领导机构都参与到防控过程中来,其中一项重要的工作就是爱国卫生运动。最近我们在疫情防控的工作机制下又提出来爱国卫生运动三年的行动具体方案,而且市领导要求,每一周爱国卫生运动都要有一个主题活动,比如说健康教育和健康宣传,比如说发动群众整洁自己的家园环境,比如说刚才提到的除“四害”等等这些行动的开展,使得城市更加清洁,我们的人民生活在稳定安全的环境中。我们也希望通过爱国卫生运动的开展使得北京更多区都能拿到国家卫生区的这样一个光荣称号,每一个市民都能共建共享。

    主持人:我们说爱国卫生运动这件事情靠的是更多人,靠的是大家,如果每个人都能动起手来,把家门口的卫生工作搞好了,就是疾病预防控制的基础,这件事真得靠大家。来到现场的还有模拟政协学生代表,学生也有话要说。

    现场观众:我是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的学生,我们今年上半年居家学习,8月底回到学校,但是秋季有流感,学生有人员聚集,有一定的传播风险,雷主任感到压力了吗?北京市卫健委将会做什么?谢谢。

    雷海潮:我一直有这种压力,传染病的疫情防控要丝毫不松懈。我们叫“三防四早九严格”。“三防”就是防松劲、防漏洞、防反弹。疫情防控过程中,尤其是专业部门,政府部门必须保持高度戒备。黄芳委员说了一个情况,看到全国其他地方或者是国际上有疫情就会联想到这种情况会不会到北京,这是非常良好的专业素养。现在疫情防控在平缓稳定向好的状态中,但是我们能注意到,从武汉疫情发生之后,在4月份、5月份、6月份、7月份全国各地都时有发生一些规模不等的疫情,当然也有一些城市有散发的病例。传染病的防控不能丝毫松懈,要警惕,北京的市民除了看预警预报,每一个市民朋友也应该主动养成个人卫生方面的生活习惯。比如说我们讲在疫情防控过程中,大家要自动保持一米以上的社交安全距离,另外一个,到不熟悉的环境当中或者是人群聚集密闭的环境中佩戴口罩,勤洗手,防止我们接触的物品有可能被病毒污染带来自身健康的危害。

    为什么勤洗手的问题也一样重要。因为一些患者的工作环境和家庭环境的采样当中都发现了一些风险地点。比如说门把手,比如说卫生间的地漏、水龙头都容易采集到环境阳性的样品。养成勤洗手的习惯是非常好的自我保护的习惯。北京市对中小学生有一个流感疫苗的接种政策,每年向中小学生提供流感疫苗的免费接种,9月份开始要进入到接种季节了,我也特别提醒中小学生,特别是作为家长朋友们要及时给我们的中小学生接种流感疫苗。因为流感症状在某种程度上和新冠肺炎症状极其相似,如果通过接种疫苗预防一部分的病例发生,对我们减轻新冠肺炎防控的压力也将是有帮助的。

    主持人:大家团结起来,每个人做好自己能做到的事情,比如说学生朋友开学之后该勤洗手的勤洗手,教室里面定时开窗通风,大家保持一个合适的交流距离,同时佩戴好口罩。只要坚持了良好的卫生习惯,自觉维护好个人家庭以及班级环境的卫生,那么疫情防控真的就落实到位了。

    接下来我们再来看一下网络上网友给雷海潮主任的提问。首都之窗网友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之后到医院看病太复杂了,小手术要做核酸检测和CT检查,加重了患者的时间和成本和费用负担,疫情防控常态化了,这种情况会有改变吗?

    雷海潮:常态化防控并不是没有风险,境外的疫情还在蔓延扩散和加剧,全球有2100多万的发病病例,造成70多万的死亡,尤其是最近两周到三周的情况,依然是病例不断攀升的情况,所以我们中国处在一个全球交往的过程中很难独善其身,必须保持高度的警惕和戒备。因此说常态化防控并不是没有了风险,我们还是每个人从自我做起,专业部门坚守岗位。疫情防控中形成的一办十八组的工作机制,多部门配合参与都应该保留下去,一旦有危险出现能马上组织起来,像新发地聚集性疫情一样短时间控制,市民的生活才能尽可能少的受到风险的干扰。

    主持人:希望得到大家的理解和支持,哪怕防控的等级在降级,防控的弦不能松。

    雷海潮:还有一个防止院内感染的问题,为什么要查血做CT,都是为了诊断。

    主持人:随着北京新发地疫情最后一名确诊患者出院,地坛医院恢复正常工作了,下一步要承担救治任务,也要提供医疗服务,下面我们连线地坛医院副院长吴国安,了解如何恢复正常的诊疗服务?现在地坛医院还有新冠肺炎的患者在治疗吗,症状怎么样?

    吴国安:主持人好,观众朋友好,8月6日新发地聚集性疫情的335例确诊病例都已经出院,地坛医院在救治当中实现病人零死亡,医务人员零感染的目标。现在地坛医院还有2例新冠肺炎确诊病例,他们是大连关联病例和境外输入病例。2例病人病情平稳,症状消失,等待核酸转阴就可以出院了。

    主持人:我们也要祝患者早日康复。地坛医院是强专科大综合,一边承担着医疗救治任务,一边为其他患者提供诊疗服务,您再来介绍一下,医院如何避免院内感染发生?

    吴国安:好的主持人。8月初地坛医院就已经恢复正常诊疗业务服务了,恢复诊疗以前,我们做了两件事情,一件是把少量的新冠肺炎确诊病例转到西侧独立区域,与常规病人实现区域分开,通道独立,避免交叉感染。第二是把医院常规的诊疗区域的外环境,门诊楼和四栋住院楼进行了消毒,请了朝阳区的专业队伍进行了样本检测,核酸检测全部是阴性的。业务恢复情况是这样的,目前所有的门急诊业务都恢复了,内科系统的住院业务基本恢复,外科系统的住院业务在逐步恢复当中。目前门诊量和住院病人数能恢复到去年同期水平的40%左右,当然我仍然要提醒患者朋友们来地坛医院就诊,仍然需要戴口罩。谢谢。

    主持人:好的,我们也要感谢吴院长和我们连线,让我们一起期待着地坛医院早日清零。8月19日是中国医师节,在节目的最后,我们也要祝在座的三位嘉宾中国医师节快乐!我们也要说致敬医者,各位辛苦了,祝愿医师朋友节日快乐。也请雷海潮主任在现场给你的队友们,也送上节日的祝福。

    雷海潮:再过一天到8月19日就是第三个中国医师节了,今年的医师节不同寻常,因为是在疫情防控当中,大家肩负重任,所以我利用这个机会向全市的医师致以节日的祝贺和慰问,希望大家多保重自己,利用点滴时间进行休息和调整,以便更好地为市民朋友服务。

    主持人:这就是我们送给所有医师节日的祝福,你们辛苦了,保重身体,可以和我们的家人朋友团聚一下。再次感谢大家收听收看市民对话一把手·提案办理面对面的直播访谈节目,在这里我们要为大家来预告一下明天作客演播室的一把手是:北京市委社会工委书记、市民政局局长李万钧,话题是筑牢抗击疫情的基础防线。这里是由北京市政协提案委员会、北京市政务服务管理局联合主办的“市民对话一把手·提案办理面对面”,您可以通过北京城市广播、BTV新闻频道、新华网、首都之窗、北京发布、北京时间、听听FM收听回看我们的节目,今天我们的直播访谈就到这里,我们在座的三位嘉宾和观众朋友最后道声再见。

    雷海潮:各位朋友再见,祝大家身体健康。

    李海潮:再见。

    黄芳:再见。

 

推荐给朋友:
最关注的栏目
·生育服务证
·《工作居住证》办理
·海英信箱
·关于网站
·友情链接
·出租房屋政策
精品图片推荐
最关注的文章
·到陶然亭公园夜赏海棠 ...
·留学疑惑可一站式解决
·医保一年花多少 两种途...
·春天的列车看风景 山上...
·工信部披露一批仿冒“国...
·去香山“赏红”请先预约
·中山公园 郁金香特色品...
·八宝山地区增开多个停车场
北京市东城公安分局 版权所有 网站内所有内容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1499号  京ICP备:10016309号